俄侨历史文化—哈尔滨的城市记忆

发布日期:2015-10-13  新闻来源:  编辑:冯拓菲 蒋 萃 杨 旭

  

黑龙江省博物馆  庞学臣

 

  在哈尔滨的城市史上,深深镌刻着“俄侨”的文化印记。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俄罗斯侨民大量涌入,使得哈尔滨乃至整个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生了全面变化。这一直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一个特色。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与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涉及了方方面面,如民族性格、宗教、交通、城市发展、侨民等,这一系列主题,也将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在未来展示给观众的又一亮点。

关键词:哈尔滨  俄罗斯侨民  历史  研究

 

一、哈尔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中总有些记忆是生动和难以磨灭的。城市的发展和延续总是会带走或留下些东西,哈尔滨这座城市留给我们太多炫目的想象和众多精美完整的历史建筑。这些想象和历史建筑构成了哈尔滨都市文化的基础。流连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时常会令人产生恍如隔世的错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仿佛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们,还裹着巴洛克风格、日式风格、土耳其风格和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外衣,似乎还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一)城市的源起

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曾生活过数十万的俄国侨民。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批俄国侨民陆续来到哈尔滨定居,曾一度达到25万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他们的到来使哈尔滨迅速完成了由小渔村到现代大城市的过渡,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城市的建设都得以迅猛发展,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也由此而来。此外,哈尔滨曾是中苏友谊桥梁的红色通道,作为中长铁路的枢纽站,无论是苏联各代表团的到来,还是我国领导人的出行,哈尔滨都是不可逾越的中转驻足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哈尔滨将始终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侨民的涌入

1897年东清铁路在中国边境小镇绥芬河破土动工,1898年东清铁路工程局选择了哈尔滨作为东清铁路中枢,1903年铁路通车。铁路干线西自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达绥芬河,南路支线自哈尔滨经长春直达大连。随着铁路的修筑和经营管理,众多的俄国人纷纷来到了哈尔滨,从此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的侨居生涯。

中东铁路的开工,促使一大批俄国筑路工程师、勘查专家、气象专家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来到哈尔滨,并在沙俄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下,俄国的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也接踵而至。到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

民人数达到了3万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大批沙俄时代的旧贵族、企业主、银行家,还有许多军官和士兵、政府官员作为革命对象,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清算,他们携带家眷和佣人争相避祸流亡我国东北。另有许多律师、作家、艺员、医师、工程师、教师及其家属则是由于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持有疑虑,对苏维埃政权不理解而背井离乡也走上流亡之路;1920年末开始,更有大批白俄上层人士和下级官兵纷纷逃往哈尔滨;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连年饥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国难民也潮水般涌入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俄侨数量的最高峰。

与中东铁路修筑人员和护路军一同涌入哈尔滨的还有大批俄国犹太人,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多达2.5万人,这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侨居城市。直到今天,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年居住过的老房子,朝拜过的犹太教堂,经营过的商铺、银行、工厂,开设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报馆和旅馆。

二、哈尔滨侨民的经济活动

哈尔滨俄侨工商业是与中东铁路的修筑结伴共生的,1903年中东铁路的通车,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便利了哈尔滨工商业的发展,使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东北亚的商品集散地。仅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哈尔滨俄侨便拥有了涉及工业、商业、金融等上千家殷实的工商企业。

(一)工业

哈尔滨的俄侨工业,除了少数是规模较大、直接服务于中东铁路的企业(如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东铁路哈尔滨制材厂等)由国家资本开办外,其余均为围绕生产与生活和外贸出口的加工企业,如制粉、榨油、酿酒、林矿、服装裁制、卷烟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企业。

(二)商业

1898824俄国人鲁西阿尔开办的商铺(后改称布朗士商铺)在香坊开业,揭开了俄侨在哈尔滨商业活动的序幕。在官方的鼓励下,大批的俄国商人、投机牟利者纷纷来到哈尔滨,到1930年苏俄在哈开办的商店总数为1336家。根据商业企业的规模和从事活动的性质,俄侨的商业活动可分为进出口商业、零售商业和商会组织。

(三)金融业

在俄侨进驻哈尔滨之前,哈尔滨基本上没有新式银行,只有一些票号和钱庄。在中东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俄国为了适应投资的需要, 开始在哈尔滨开设银行,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俄道胜银行和第一、二借款银行,它们控制着当时哈尔滨的金融业。

三、哈尔滨侨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与经济的发展,已在物质生活方面安定下来的哈尔滨俄侨,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享受。由于俄罗斯民族性格活跃加之文化艺术素质较高,很快俄罗斯文化就在哈尔滨文艺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点缀这一国际都市之文化生活的台柱。

(一)教育活动

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他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自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始至二三十年代,俄侨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直至高等院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创制了一套从教材、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教育管理体系,使俄侨的绝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而又系统的正规教育。

(二)文学创作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哈尔滨俄侨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活就较为活跃。俄侨中的一些文学爱好者从这里走上创作之路,逐渐成为较著名的诗人、作家。当时在哈尔滨活动卓有成效的是一个名叫“青年丘拉耶夫卡”的文学团体,成立于1926年,名称源于一位西伯利亚作家的长篇小说《丘拉耶夫兄弟》中主人公的姓名。丘拉耶夫卡团体每周活动两次,内容是报告会或文学晚会。此外,该团体还经常举办诗歌比赛,以此来激励其成员的创作活动,其成员的作品多发表在当时的俄文杂志《边界》上。为了鼓励青年人发表作品,1932 7月该组织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丘拉耶夫卡报》,使许多人由此走上了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之路。在丘拉耶夫卡存在于哈尔滨期间,大量的诗作在这里出版发表。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及大批俄侨诗人、作家的离去,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创作活动相对冷落,丘拉耶夫卡亦不得不于1935年春解散。

(三)艺术形式

俄国侨民中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随着他们来到哈尔滨,歌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爵士乐等西方文化形态也大量传入。当时的哈尔滨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音乐之城,这与俄侨音乐家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四)新闻出版

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闻出版物,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在这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哈尔滨俄侨的新闻出版物基本上是以俄文为主,形式有报纸、杂志、著作等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多领域,1901—1926年哈尔滨市俄国侨民出版的刊物有:报纸102种、杂志141种,全部报刊为243种。比较著名的是《新生活报》、《边界》。

(五)休闲娱乐活动

俄侨的生活体现的是东正教的习俗、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哈尔滨举办盛大的洗礼祭、体育活动、赛马会、选美活动等等,都形成了当时哈尔滨独特的文化风景。

四、俄侨历史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几万、十余万的俄侨长期侨居于哈尔滨,对这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今天仍能看到或体会到许多当年俄侨的文化遗存及其文化遗风的存在。

(一)建筑文化

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又是在强行介入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城市建筑以及街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相比,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俄罗斯建筑物为主,同时还伴有一些法兰西风格的建筑,因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便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俄侨在哈尔滨建立东正教教堂达20座之多。圣·索菲亚教堂,东正教教堂,坐落在埠头区(现道里区)水道街(现兆麟街)与透笼街角,始建于19073月。具有拜占廷建筑风格,现今已成为哈尔滨建筑博物馆。

(二)城市规划

哈尔滨在中东铁路修筑以前,尽管不像旧志中所记载的那样,只是“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不过为萧瑟寒村而已”,但充其量亦不过有百余村,且多散布于现哈尔滨市区的近远郊,至于城市规划更无从谈起。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后,随着铁路的修筑亦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1900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派А·К·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新市街进行规划设计。最初的城市规划者按其首都莫斯科的规划模式,巧妙地运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以及后来人为的区域分隔特点,作为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据地势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河的天然环境布置街道,利用滨洲、滨绥、哈大三条穿越城市的铁道线进行区域分隔。

(三)街道布局命名

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布局是以“坊里制”为主,即多数街道都呈现出“井”字形布置,四四方方的极为规矩。但在当时的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界内(即今道里、南岗等地)的许多街路则呈放射形,即以广场或中心建筑为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几何形街路。街路名称的来源和演变除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变迁所左右。综观受俄侨文化影响的哈尔滨街路名称,可以分为: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一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

(四)俄语影响

俄罗斯人对哈尔滨来说是外来民族,广大俄罗斯中下层民众同中国人友好相处,互相影响。过去的哈尔滨人都能讲几句尽管发音不准,但也能揣摩懂的“俄语”,精通俄语的也大有人在。哈尔滨中国居民中常用的外来语至今仍然使用着,如大面包——列巴,梭形面包——赛依克,秋林肠——里道斯,俄国白酒——伏特加,水龙头——葛兰,水桶——维特罗,外套——夹克,女人——玛达姆,好——哈拉少,不好——涅哈拉少等。

(五)饮食影响

在饮食文化上,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继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无数的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在俄侨的操持下蜂拥而起,其最兴盛时西餐厅达百余家,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三十余家。西餐饮食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与内容。

五、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展馆的建立

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记,其中最突出、最珍贵、最伟大、最能体现俄侨热爱哈尔滨大自然环境的完美杰作就是东省文物研究会。

东省文物研究会,原是莫斯科商场,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商场之一。1923年,为庆祝中东铁路修筑25周年,一些俄国人举办了一个大型纪念展览会,同时组织了东省文物研究会,附设了一个博物馆,广泛搜集、陈列东北地区的自然标本和民族、民俗文物。该会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其他外文报刊和大量报纸。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该机构先后称为东省特别区科学研究院、北满特别区科学研究院、北满科学研究院;1937年改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1945年起由苏联政府代管,改称哈尔滨地方志博物馆;19464月又改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归中长铁路管理局领导;1950年再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花江与黑龙江省合并,最后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原本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俄侨建筑,馆藏一定数量的俄侨文物。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一个省级的文化龙头单位,现在将成立俄侨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秉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坚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弘扬特色文化的精神,建好俄侨博物馆。

曾经在哈尔滨近现代史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俄侨现象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如同风雨中的浮萍,大批地涌入又逐渐地离去,然而他们的历史足迹可谓遍及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侨的物质文化生活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形成、发育、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反而也使哈尔滨拥有了带有俄罗斯风情的异域文化特色,这对哈尔滨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称得上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品。哈尔滨人也十分珍视自己的历史,并希望哈尔滨能带着这份独特的魅力走进国际大都会的行列,未来的哈尔滨更将大气磅礴、开放包容、时尚活力,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

2.石方:《哈尔滨俄侨史》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5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