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类藏品征集方式浅析
发布日期:2015-10-13 新闻来源: 编辑:冯拓菲 蒋 萃 杨 旭
黑龙江省博物馆 庞学臣
收藏、教育、展示、科研、服务是当代博物馆界公认的五大基本功能,拥有这五项基本功能才能称得上一个标准的博物馆,而这五大功能能够正常运行的根本则来自于博物馆所拥有的每一件藏品。没有任何一家当代博物馆是单独依靠图版、文字、讲解而没有具体的文物藏品来说话的,展品是当代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博物馆的立足之本,只有拥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物藏品才能将博物馆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因此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类藏品征集方式加以总结,请业内同仁批评指正。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位于北国冰城哈尔滨中心地带,馆舍始建于1906年,1923年改为博物馆,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为目前黑龙江省内唯一一家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展览以展现黑龙江地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艺术经典为主,是黑龙江省最为重要的文化展示平台,是黑龙江省历史、自然文物的研究中心,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文化窗口。

从诞生到现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经历了近百年的时光,百年的时光在孕育和沉底了悠久文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馆藏,种类繁多且极具价值的自然标本、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共同打造了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基础。这其中,馆藏的自然标本又在全部藏品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可以说,自然类藏品以其独具的种类多样性、分类科学性、价值单向性、资源再生性、成为了博物馆展览、研究等活动的基础。目前常规上将自然藏品分为现生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古人类化石标本、岩石矿物标本四大类。几乎涵盖了整个自然界的全部,如此之广的涵盖范围和庞大的涵盖内容也对博物馆的自然类藏品征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资源在于积累,只有不断的吸收和积累才能不断更新和丰富馆藏,这一点尤其适合于自然类藏品。相比于“流传于世”的历史文物和有“纸寿千年”而著称的艺术画作,自然类藏品的展览及保存时限则是相对有限,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均是如此,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真正做好自然类藏品保护、保管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自然类藏品的征集工作,只有不断地补充新鲜藏品,才能够保障自然类藏品的更新换代和积累扩充。
根据自身情况、立足自身发展,黑龙江省博物馆在自然类藏品征集过程中打破常规途径、开拓创新,采用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开展藏品征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成绩斐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藏品征集的道路,可以概括性的分为常规征集、主动野外考察征集、以展览换展品和社会捐赠四个大的征集方式。通过以上方式仅在2009至2010年就新征自然类标本1404件,此后每年的藏品征集数量都呈阶梯状增长。
一是常规征集方式,这也是国内博物馆行业最基本的常规征集方式之一,即使用国家及相关省份所划拨的免费开放资金、配套资金或专项资金,通过资金购买的方式征集所需藏品。这是目前国内博物馆界常用的征集方式。黑龙江省博物馆在采用此种征集办法时立足一个根本,就是利用有限的征集资金来最大范围地征集黑龙江省本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标本。
博物馆在展览范围上有其显著的综合性,但是在展现地域资源方面却应该保持它的“狭隘性”,因为地区性博物馆是代表和展现一个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如果单单盲目地求大、求齐、求全则会失去了最重要的地域性特征,变成了一个个的各型号的迷你世界博物馆。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黑龙江省博物馆在自然类藏品征集定位于黑龙江地域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征集,目前针对能够代表黑龙江自然动物种类的东北虎、黑熊开展专题性的征集,目前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进行征集工作,计划征集黑熊及棕熊个体30只,东北虎标本30只,结合本馆现有的大量鹿类标本,构建虎群、熊群、鹿群三大黑龙江特色现生动物种群并与以馆藏第四纪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群共同打造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陈列四大地域特色动物展览群,以展品反映地域特色、以展览展现龙江资源。
二是采用主动野外考察征集自然类藏品,黑龙江省博物馆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在常规征集之余,通过野外考察等一系列形式主动野外采集和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扩充和丰富馆藏,并在这一过程中联系省内各大专业高校团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专业学术研究与野外考察有机结合,在提高野外采集制作自然类标本等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馆内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锻炼了队伍,一举多得。经过几年以来的不懈野外考察征集,目前已征集涵盖黑龙江省全部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百余件、黑龙江地域特色树种红松标本等一大批具有浓厚黑龙江地域特色的动植物藏品。
三则通过以展览换展品的形式征集扩充展品,多年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极具影响力综合性博物馆,各类展览层出不穷,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也具有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何更好地发挥省博物馆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成为了黑龙江省博物馆人面临的问题,为此,黑龙江省博物馆另辟蹊径,在全国博物馆行业内首次打造“每月一县”展览品牌,以黑龙江所辖地市县区为展览主体,以一定时间为展期,通过展览向观众全面展示各地市县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所辖的众多地市县区也让该系列展览极具生命力。


(“每月一县”品牌系列展览)
“每月一县”品牌系列展览在宣传各地区的同时,更是锻炼省博物馆的专业队伍,实地调研与大纲编撰更是让每一个参与者受益匪浅,伴随这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就是藏品的相应增加。在实地调研阶段、在展览布展之中、在展览撤展之后,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相关展品就通过野外采集、常规购买和无偿捐赠的途径扩充到省博物馆的馆藏之中。并且这种扩充是没有重复性的,因为每一个地区市县所拥有的和所展现的都不尽相同,都带有本地区的鲜明特色,这也使得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藏品的质量。
第四大类的藏品征集形式就是社会捐赠,应该说在一些博物馆相对发展较早、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地区如欧美等国,社会捐赠是博物馆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在这些国家的博物馆中,社会无偿捐赠的藏品是其藏品征集的主要形式。目前在国内相比稍显滞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早在2009年即开展了大范围的社会捐赠宣传工作,鼓励个人将有价值的相关物品无偿捐赠并予以相应的荣誉奖励,至今成果颇丰。
这其中呈现两极化的趋势,首先是以社会大众、普通百姓的无偿捐赠在捐赠数量上占据优势,如抗美援朝老战士邢子臣、王效大老先生为代表的抗美援朝物品无偿个人捐赠。又以拥有一定藏品规模的个人收藏无偿捐赠在捐赠质量上占据优势,如世界知名慈善家贝林先生为代表的超过300件的大宗世界野生动物标本捐赠。

(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效大捐赠仪式)

社会捐赠有大有小、有简有繁、有贱有贵,但是每一份社会捐赠的意义却是同样的,每一份社会捐赠所带来的社会效果都是巨大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坚持办“大家的博物馆”、办“咱们的博物馆”,办“大众的博物馆”,这其中涵盖了你、我、他,博物馆办展览给大众,同样也需要大众来支持博物馆,正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办馆理念让黑龙江省博物馆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相信这种理念也会让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今后做大、做好、做强。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