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和多元化
发布日期:2016-07-25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冯拓菲 蒋 萃 杨 旭
◎李述笑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
哈尔滨历史上因华洋杂处曾出现文化共生性现象。这种共生性表现在物质文化(以建筑艺术为例)、观念文化(以中外政治社会组织、宗教文化为例)、制度文化(以教育制度为例)、行为文化(以节庆习俗为例)等各个层面。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强势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共生的前提下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仍是文化共生过程中的主流。
文化共生现象必然导致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这种多元的移民文化是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质的;而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
关键词:哈尔滨 历史文化 共生性 多元化
近年来学术界较多地开始关注哈尔滨历史文化,努力地挖掘、保护其历史文化资源,探求其历史文化形态,传承其历史文化文脉,总结其城市文化精神。人们较为普遍地认同了它多元的移民文化形态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但它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文化现象?多元化文化形态中的特质文化是什么?特质文化又包含哪些内容?目前还研究得不够或结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就此撰文参与讨论。
一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结果。哈尔滨历史上欧风亚雨、华洋杂处,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和共生。这种文化共生现象体现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中最直观、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建筑文化和艺术。哈尔滨素有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这里集中展现了各种建筑风格,类型丰富,多姿多彩。许多建筑呈现了仿古典主义(如索斯金故居,现土木建筑学会)、 文艺复兴式(如梅耶洛维奇大楼,现哈尔滨少年宫)、中世纪寨堡式(如马忠骏公馆,现和平宾馆一号楼)、仿巴洛克式(如松浦洋行,现教育书店)、 新艺术运动(如马迭尔宾馆)、装饰艺术运动(如新哈尔滨旅馆,现国际饭店)、折中主义(如铁路俱乐部,现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等各种风格的倾向与特征,有拜占庭式(如索非亚教堂,现建筑艺术馆)、哥特式(如原圣尼古拉大教堂)、俄罗斯式(如游艇俱乐部,现江上俱乐部)、犹太式(犹太新会堂)、日本式(如哈尔滨弘报馆,现黑龙江日报社)、美国式(如原南岗区美国式住宅)、中国传统式(如滨江关道衙门、文庙建筑群)、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式(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的典型样式,并且还出现了为哈尔滨所独有的中华巴洛克式(如道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筑。它们被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美轮美奂,相映增辉。这一丰富的建筑群是中外杰出的建筑师心血与智慧的呈现,是无数能工巧匠辛劳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历史留给哈尔滨的宝贵物质遗产,是哈尔滨历史文化共生性现象的重要见证。
这种文化共生性现象表现在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观念文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各样中外政治、社会组织并存,多种古今意识形态共生。且不说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宗社党、同盟会、国民党、共产党组织和思想的斗争,以及山东同乡会、直隶同乡会、三江闽粤会馆等组织的民间地域色彩,俄国的君主立宪派、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工兵苏维埃、目标转换派、俄国法西斯党、东亚哥萨克同盟、欧亚主义、共济会等组织均在哈尔滨短期存在,并创办了各自的机关报(刊),如《俄罗斯之声》、《霞光》、《侨民之声》、《戈比》、《新边区》、《论坛》、《喉舌》、《我们的道路》等,其思潮在哈尔滨均产生过重要影响;此外犹太的复国主义组织、锡安山工人党、精神中心党、崩得派、贝塔组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日本的松花会、黑龙会等也都曾经活跃在这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中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反响。
另以宗教文化为例,在全国城市中可能要数哈尔滨教堂的种类齐全,数量较多。据20世纪30年代中期统计,哈尔滨教堂、庵观寺庙多达128座。其中最多的是东正教堂,多达19座(1922年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30年代初铁路附属地共有教堂46座,1939年哈尔滨成了俄国东正教远东总教区牧首所在地)。此外还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理教、日本神教等,而且各类宗教的各种教派,如:基督教的浸信派、路德派、自立派、莫洛干派,东正教的正教派、古老信徒派,犹太教的正统派、哈西德派,佛教的临济派、曹洞派、真言宗等都有各自的教堂、会堂、寺庙、庵观。这样教种教派繁多、教堂寺庙林立、诸神诸主共处的现象反映了哈尔滨历史宗教文化的共生性。
我们用当时哈尔滨的教育状况描述制度文化方面的共生性。据1929年《教育月报》载,当时哈尔滨有公、私立中小学达100所,其中中学、职业教育学校46所,小学和幼稚园54所。除中国东华中学、广益中学、普育中学等中小学校外,还有俄侨、苏侨及各国侨民开办的中小学,如普希金中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学、犹太塔木德—托拉小学、犹太中学、乌克兰小学、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美国英文商务学校、法国圣方济会学校、波兰辛凯维奇中学、德国兴登堡中学、英国商务学校、日本花园小学、富士女子高等学校等。各学校行多种学制,操不同语言,用自选教材,聘胜任教师,在这样一种多样化的文化共生的教育氛围下,培养了一批批不拘一格的人才。
在行为文化方面,较为典型的是节庆习俗 。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映系统。由于当时哈尔滨华洋杂处,曾设有19个国家的21个领事馆(或代表部),有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侨民数十万人侨居这里,节庆日繁多。人们除过自己的民族节日外,有时还不分国别、民族地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时还参加盂兰节、圣诞节、复活节、逾越节、古尔邦节等活动,特别是每年逢1月19日东正教主显节时,数万人聚在江上,凿冰洗礼,虔诚祈福,成了哈尔滨一大盛事,一大文化节日。如今哈尔滨的冬泳应该就是当年俄侨冬季洗礼的传承。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毋庸讳言,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沙皇俄国利用中东铁路这一工具统治哈尔滨的时期,俄罗斯文化在多文化共生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必然有些具有殖民主义文化色彩;俄国革命时期,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哈尔滨时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里最早得以传播。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递次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各种利权的期间,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大力的弘扬,极乐寺、文庙、普育中学(现三中址)等一批建筑群恰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东省特别区图书馆等也是这一时期成立的。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日本实施的法西斯文化专制政策和奴化教育,中国的民族文化、其他国家侨民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回銮训民诏书”、“王道乐土”、“八·一宇”、“天照大神”等殖民文化占了统治地位。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作为巩固的根据地和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化也空前高涨。
必须指出,哈尔滨当时有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居住者,作为不同文化的携带者,他们之间文化认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而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共生的前提下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在哈尔滨历史的长河中,各国、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仍是文化共生中的主流。
二
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但我们仅一言以蔽之曰多元文化似乎还是不够的。多元文化中总是要有自己的特质文化,也就是说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哈尔滨多元文化的特质是什么?近年来很多人提出了“金源文化”、“京旗文化”、“黑土文化”、“冰雪文化”、“齐鲁文化”、“闯关东文化”、“欧陆文化”等概念。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或代表某一时期、或代表某一地域、或代表某一领域的文化,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足以概括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交融。而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集中地表现在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
首先,马列主义最早是经哈尔滨传入中国的。东北地区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无产阶级队伍的形成始于中东铁路的建设。早在1905年哈尔滨就已有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1907年哈尔滨中俄工人就隆重地纪念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比传统的说法1920年在上海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早了13年!也就是说,早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前马列主义在哈尔滨已经得到传播。而且,俄国十月革命直接波及了哈尔滨。1917年,列宁就曾致电哈尔滨工兵苏维埃,命其夺权;哈尔滨俄国工兵苏维埃以其言论和行动影响了当时的哈尔滨人民。1920年瞿秋白游历哈尔滨时,是在这里“第一次听见国际歌”,“先得共产党的空气”。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周恩来等一批党的早期领导人也都曾在哈尔滨领略到革命的氛围。
第二,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是在哈尔滨创办的 。据载,早在1905年12月25日,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便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开办了在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 。这一史实比传统的说法“西班牙商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戏院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早了3 年。而且1906年哈尔滨又办起了“节克坦斯 ” “伊留季昂 ” “进步 ”三家电影院 。1908年,在南岗新买卖街(后称义州界、奋斗路,现果戈里大街)上开办了著名的“奥连特电影院”。该“奥连特”在哈尔滨电影院排行中应该行列第五,而它也与号称全国第一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却是同龄 。哈尔滨应该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记下重要的一笔。
第三,中国西洋音乐教育始于哈尔滨。早在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已经创办,1925年又开办了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7年再办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此后,1929年还创办了哈尔滨音乐专科学校,1947年设立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每所音乐学校都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很多人是毕业于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柏林、巴黎、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杰出的音乐家,如:特拉赫金别尔格、戈尔施格林娜、格里施德京、迪龙、鲍斯特列姆、雅斯特列姆、吉斯金特、恰普里克等。
一大批艺术家从哈尔滨走向世界更使这座音乐城誉满全球。在巴黎、纽约、柏林、悉尼、东京、莫斯科、新加坡曾活跃着很多哈尔滨籍艺术家。美国著名影星尤里·勃里涅尔、被美国媒体誉为“伟大的钢琴家”的科兹洛夫、东京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音乐学院教授希费尔布拉特、德意志室内乐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白俄罗斯功勋演员Б·И·拉伊斯基、澳大利亚的波果金兄弟等都是“哈尔滨人”。
第四,中国最早的芭蕾舞学校建在哈尔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芭蕾舞便较早地传入哈尔滨。早在1921年,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大剧院的演员尼基弗尔·伊万诺维奇·菲奥克季斯托夫便率队来哈演出。1922年皇家大剧院著名芭蕾舞演员伊丽莎白·瓦西里耶芙娜·科维亚特科夫斯卡娅就在哈创办了芭蕾舞学校。1930年9月1日,哈尔滨А. Н.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开办,培养了尼娜·克热芙尼科娃等一批批芭蕾舞人才。学校也因此遐迩闻名。 30年代上海的芭蕾舞明星演员很多是来自哈尔滨的。哈尔滨芭蕾舞曾巡回京津沪、日本、印度、朝鲜、新加坡、菲律宾等国演出,享有盛誉。
第五,西洋美术教育也是较早经哈尔滨传入中国的。“荷花艺术学校”开办于1921年,所设专业有素描和色彩画、声乐、话剧、芭蕾、钢琴、小提琴和乐理。不同时期该校还开设过雕塑、朗诵、哑剧和艺术史等专业。在该校任教的教师大多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米哈伊尔·基奇金是毕业于斯特罗加诺夫美术学校和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学校的高才生,才华横溢的肖像画家,在此教授素描和色彩画;雕塑课教师阿·卡缅斯基是米·基奇金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学校的校友,后来又到法国巴黎从师于著名雕塑家罗丹深造过的天才雕塑家;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主要由卡·拉扎列娃及其丈夫勃·拉扎列夫负责。卡·拉扎列娃是闻名于世的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巴·米·特列季亚科夫的外孙女、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齐洛季的女儿。艺术史教师是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话剧课教师是演员吉·伊·卡扎科娃,造型艺术和雕塑课教师是著名教育家阿·霍洛季洛夫。荷花艺术学校曾是相当有影响的哈尔滨艺术家、特别是美术家的苗圃。它培养的大批人才(包括中国学生)后来活跃于世界各地。
第六,艺术大师们的弟子曾活跃在哈尔滨。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自成体系的戏剧表演家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伟大的油画家列宾和杰出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弟子们曾侨居哈尔滨,为西洋艺术传入中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小提琴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大师的五个高徒亚沙·海菲茨、米沙·埃尔曼、叶甫列姆·津巴利斯特、尼古拉·希费尔布拉特、弗拉基米尔·特拉赫金贝尔格都与哈尔滨结下过不解之缘。希费尔布拉特,早年曾任格鲁吉亚国立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德国梅克伦堡弦乐四重奏组成员,1920年来哈,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弦乐四重奏组的第一小提琴,又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担任小提琴教师。后来成名的小提琴家波戈金、希多罗夫都是他的学生。1925年希费尔布拉特东渡日本,受聘于东京乐团首席提琴、东京音乐学院教授。特拉赫金贝尔格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又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师奥尔深造,俄国十月革命后来到哈尔滨,加盟第一音乐学校,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由他担任第一小提琴的哈尔滨弦乐四重奏组曾闻名遐迩。30年代,他是哈尔滨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和指挥,40年代末,出任哈尔滨苏联音乐学校校长,50年代移居澳大利亚,60年代逝于悉尼。他在哈尔滨生活工作30余年,培养的学生数以百计,其中很多人后来蜚声乐坛:“神童”托里亚·卡缅斯基30年代在美国一举成名,赫尔穆特·斯特恩成为德国爱乐乐团首席提琴。他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等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叶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勃莉涅尔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好学生,曾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台演出过,直接聆听和参与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实践。1935年来到哈尔滨后,她在商务俱乐部(现哈尔滨科学宫)创办了哈尔滨话剧艺术学校,以其全部身心和才智,全部知识和经验,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批青年话剧艺术家。当时的地方报刊曾不无骄傲地说,叶·伊·勃莉涅尔正在哈尔滨创造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分院。如今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是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弟子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克列缅季耶夫曾在列宾工作室工作,得到大师言传身教,受益匪浅,当过沃木斯克艺术学校校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师范大学任过教。1931年来哈,创办画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 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世界文学》主编高莽当年也是他的学生。
当年哈尔滨荷花艺术学校的雕塑课教师阿·卡缅斯基曾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学生,1920年来哈后在荷花艺术学校培养了很多学生。也许他就是将西方雕刻艺术传入中国的先行者……。
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双向的。哈尔滨不仅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也曾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很多中外有识之士及1908年创办的“俄国东方学者协会”曾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一批生活在哈尔滨俄国汉学家、中国翻译家将中国古籍经典译成俄文,系统地向俄国(苏联)和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孔子和儒学、老子和道教、喇嘛教、中国象棋、中国民族乐器和聊斋故事。如:著名俄国东方学家 П.В.什库尔金在《道教概述》(长达60余页,3—4万字)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道教的历史、老子的生平,诠释了《道德经》的内容,而且插附中国画多幅,生动地向俄(苏)及西方读者介绍了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八仙过海的历史故事。
早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3月,纪凤台就在哈尔滨埠头区创办了“仙女大戏院”,陆续上演《鱼肠剑》、《遗翠花》等中国传统剧目,向铁路附属地的俄国人介绍中国京剧艺术。这或许是中国国粹最早经哈尔滨介绍给外国人。1913年俄国东方学者协会还邀请傅家甸的京剧演员在铁路俱乐部为俄国的观众演出了《空城计》、《三娘教子》等中国京剧剧目。著名汉学家格拉德基在演出前,向观众作了题为《中国戏剧的产生、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报告,还把戏文译成俄文,发给观众。当时在东省铁路交涉代办处做翻译官的朱舆忱先生也倾注心血翻译了《空城计》、《乌龙院》等京剧剧目,发表于《亚细亚时报》,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介到国际社会做出了贡献。1926年2月14日,应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邀请,哈尔滨新乐戏园全班在筱桂花等名角率领下,赴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演出了《孟姜女》等名剧,得到苏联人民的喜爱和好评。这很可能是中国京剧艺术最早走出国门的尝试。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形成的根源。当年哈尔滨的这种文化共生现象、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俄国的远东政策及中东铁路的建设、列强对东北亚地区的争夺和角逐分不开的;哈尔滨的迅速崛起,除了中东路的因素外,还得益于两次帝国主义战争和一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一次重大的历史灾难都是以重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
文化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基础。我们要建设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都离不开对哈尔滨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质的多元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1、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凝固的乐章—哈尔滨保护建筑纵览,一、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哈尔滨史志远东报摘编 1-12辑。哈尔滨,1983-1984。[J]
3、东省特别区教育厅:教育月报,第一卷第一期,哈尔滨,中华书局,1929。[J]
4、Г.В.Мелихов. Белый Харбин Середина 20-х.Русский путь.Москва.2003. [M]
5、Рус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в Манчжурской империи.Харбин.1942. [C]
6、Обьединение инженеров окончивших Харбин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литехник, № 10 Юбилейный сборник1969—1979. сидней.1979. [J]
7、Центр по изучению России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в Торонт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Ольги Бакич. Россияне в Азии. № 2-7. 1995-2000.[J]
8、Кочубей О.И.,Печерица В.Ф. Исход 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Китае в 20-40 –е годы).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8.[M]
9、Общество Русских Ориеталистов. Вестник Азии. № 53. Харбин. 1926.[J]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5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