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八期 “消失的古兽——东北野牛头”特展

发布日期:2021-10-28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刘华秋 刘 硕 蒋 萃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并宣传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以博物馆优美的展示环境和良好的艺术氛围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一件件珍贵的馆藏精品,10月28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八期“消失的古兽——东北野牛头”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馆展出。

野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动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全球各地繁衍出现过很多种类的野牛。它们体貌差异巨大,有的小如羚羊,有的壮如犀牛且牛角特别宽大。在这众多的野牛中,曾经有一种在地层中留存下大量的化石——这就是东北野牛。本次展出的是一件东北野牛头骨化石,出土于黑龙江肇源县松花江畔的一级阶地上。

在中国东北地区,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大量的野牛骨骼化石,被命名为东北野牛。东北野牛的分布很广,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他们身影——化石。东北野牛额骨宽,两角粗大,身上披着厚厚的长毛,能够适应较为寒冷气候条件,是北方著名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高可达1.8米,体重可达1吨以上。它的背部有一个类似“驼峰”的高高隆起,用于储存能量,在食物短缺时提供必要的养分;随着季节变化,善于长途迁徙。东北野牛的种群数量在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中占据了绝对多数,繁盛时期种群数量能够达到百万级别。

东北野牛是由西伯利亚迁入我国境内,主要生活在距今2万年到4万年间。当时大面积的草原和湿地遍布整个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代稍低,夏季草原植物茂盛,为野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随着冰川期结束,气温转暖,森林开始繁盛,草原范围大幅缩小,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同一时期,人类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开始发展壮大,并向北拓展,这也挤占了野牛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东北野牛在1万年前彻底消失。

   “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览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坚实平台,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了解与互动,又提升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开展社会教育的总体水平。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5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